情之為物
詩中樂韻系列之一
地點:香港大會堂 劇院
日期:22/4/2012 (日)

情之為物:以文藝復興與伊麗莎白時期的詩歌為題藝術歌曲
在西方音樂史上,文學(尤其是詩詞)與音樂的關係可說是相輔相承,難以分割的。音樂遠在希臘戲劇之中佔有重要地位,流傳至中世紀,詩歌與音樂更是游唱詩人賴以抒情,甚至為生的工具。 雖然文學及音樂偶爾也呈現競爭或從屬的關係,但當兩者能兼容並納,便造就了極具感染力的表現藝術。十九世紀的德國藝術歌曲,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湧現的世俗聲樂作品,便是最佳的印證。
文藝復興時間的眾多文學體裁中,又以十四行詩最廣為採用入樂。雖然大部份十四行詩的內容均以愛情為主,當中的修辭主題及觀點卻是包羅萬有的。十四行詩源於意大利,當中以佩托拉克(1304-1374)為典範。他的詩作精於描繪愛情在精神層面的各式狀況,文風以婉約抒情為主。十四行詩至米開朗哲羅(1475-1564)手中,由婉約轉至直接、粗獷,在內容上更不怯於當時世俗禁忌,集同性戀、悲觀主義及宗教或靈性談討入題,十四行詩趨向個人化。
當文藝復興風氣吹至英國,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1564-1616)筆下發揚光大,在格式結構上也自成一家。雖然以莎氏的詩作入樂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對於英國本土作曲家來說,莎氏劇作中的歌曲文字簡潔冼練,而且格式多面,內容亦莊亦諧,誠然是極具可塑性的材料。
今晚的演奏會的選唱曲目,包含了最具代表性的英國作曲家以及兩位歐洲作曲家的作品。二十世紀英國作曲家以佛漢威廉士為首,他的無伴奏合唱作品不單在文子及表現方式上都頗有復古的味道。隨後的奎爾特、葛尼和芬玆雖然在選材上和表現手法上偶有重叠,但他們的個人風格都非常鮮明易辨。
布列頓繼承了前人的創作遺產及經驗,但卻並未因此裹足不前。相反,他選擇以了米開朗哲羅的詩作為靈感,成功地容合英國與當代歐洲的風格。一方面打造出布列頓獨有的標幟,另方面大大提高了藝術歌曲的表現歷。
事實上,早在一個世紀前,李斯特及他的前輩舒伯特都分別嘗試以外文作曲。前者取材自了佩托拉克的十四行詩,寫成了三首極富想像力及戲劇性的藝術歌曲;後者則以莎劇選短入樂,創作了三首迴異與一貫高亢風劇,清新但不落俗套的小曲。
杜淑芝
曲目
法蘭茲‧李斯特 (1811-1886)
三首佩拉托克十四行詩歌曲,S.270
No.1《我心不寧》
No.2《遇見的恩賜》
No.3《我在凡間遇上天使般的妳》
林俊,男中音
孫梓浩,鋼琴
李斯特的這一套作品,取材自他旅居意大的歲月,成於1842年。它不僅彰顯出李斯特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成就,也突顯出他的作品的多樣性。因為這三首歌曲面世後,即被李斯特改編成鋼琴演奏版本,與聲樂版互相輝映。
第一首歌曲《我心不寧》極富戲劇性。李斯特在樂曲的引子用上一個非常顛簸而怒氣沖沖的主題,加上聲樂部分強而有力的宣敘式唱法,使樂曲聽來比較近於歌劇詠嘆調的風格。樂曲的內容細緻地描寫了歌者飽嚐單戀的折磨,對心愛的人時而怨憤、時而懊悔,最後還是戀戀不捨的複雜情緒。李斯特在樂曲結構及氣氛上均準確地反映了原文的特色。
《遇見的恩賜》抒發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的欣喜。樂曲背境柔弱但顫動的鋼琴伴奏,彷彿是歌者心中難以抑壓的悸動。李斯特在旋律部分用上常見於美聲唱法的裝式音以及華采片段,在風格上甚有貝利尼和唐尼采第的影子。
最後一首《我在凡間遇上天使般的妳》是詩人佩托拉克對他的愛人蘿拉的頌辭。詩文把蘿拉比作謫降人間的天使,所以李斯特的音樂也巧妙地揉合各種象徵純潔及神聖的隱喻。例如在樂曲開首運用了「甜美但神秘」的和弦來營造夢幻的氣氛。在聲樂部份,作曲家則是利用簡單的線條處理,避免了炫技的寫法,讓樂曲呈現出有如禱告的風格。此外,鋼琴清脆的高音以及歌者在樂曲完結前的柔聲的唱法,也同樣令樂曲顯得飄逸脫俗。
班哲明‧布列頓 (1913-1976)
七首米開朗哲羅十四行詩歌曲,作品22
No.1 十四行詩第十六首
No.2 十四行詩第三十一首
No.3 十四行詩第三十首
No.4 十四行詩第五十五首
No.5 十四行詩第三十八首
No.6 十四行詩第三十二首
No.7 十四行詩第二十四首
柯大衛,男高音
鄭慧初,鋼琴
布列頓的這一套聯篇歌曲取材知米開朗哲羅的七首十四行詩,其中的六首均是詩人寫給他的同性戀人加伐利亞尼的作品。歌曲是布列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旅居美國的創作,成於是1940年。這套聲樂作品對布列頓的創作生涯意義深遠:一方面,它標誌了作曲家與男高音彼德‧皮亞斯的緊緊合作關係之始,另一方面,正如鋼琴家葛拉姆‧莊遜指出,它的意義就如舒曼為妻子克拉拉創作的聯篇歌曲《桃金娘》,是一份作曲家與歌者的訂情信物。
在創作風革上,布列頓藉着這套作品擺脫了傳統英式藝術歌曲中以音樂「襯字」的習慣,成功地建立了他簡結有力的個人風格。由於原文本身妙劃的意象強烈而單一,所以作曲家在遣材上也採取相同策略點題,例如運輸頑固的節奏主題;重現的旋律片段;甚至在壓軸一曲利用無伴奏清唱。於是每一首作品既有它的獨面貌,亦同時緊密契合為一體。
七首樂曲內容展現了愛情的不同狀態。第一首甘於為愛受苦的宣言與第七首對美的不朽渴求互相呼應。第二、三首表達出為愛自甘受縛的態度。其餘的音樂風格上精闢且幽默:第四首表現出對肉慾抑壓和渴求的交戰;第五首則是以輕鬆的小夜曲,別開生面地表達對舊愛的追討;第六首則表現出愛侶如火山爆發的爭吵理論過後,讓步一方筋竭力疲的窘態。
法蘭茲‧舒伯特 (1797-1828)
《飲酒歌》D.888
《小夜曲》D.889
《給思維婭》D.891
孫梓浩,鋼琴
甘穎昶,鋼琴
縱使舒伯特本人並不精通於德文以外的語言,但這卻無礙作曲家在藝術歌曲創作上的選材。舒伯特以莎士比亞的詩作入樂例子雖然為數不多,但他並沒有純粹地把德國式的風格移植;相反地,他非常注意原文中的環境。由於舒伯特所選的幾首莎氏歌曲均出自喜劇,劇中人的語調遠較歌德、席勒的詩歌直接及口語化,所以作曲家相應地採用了民謠常用的段式體,讓歌曲風格更平白直率。
《飲酒歌》的雙八度引子,以及愈發加速的節奏生動地表現酒後出銘酊大醉、腳步不穩的神態。聲樂部份的裝飾音以及下行的半音楷旋律,更是巧妙點出醉客口齒不清復又肆意添杯的浪態。莎氏的《小夜曲》有別於舒伯特的其他同名作品,樂曲意不在描寫夜晚的氣氛和思緒,原文風格甚至近於晨歌或者民謠。舒伯特於是運用了6/8拍子為基調,使樂曲更有活力。在《給思維婭》一曲,舒伯特簡結地以一個跳躍的附點節奏配合聲樂部份句末的裝飾音,營造出頌歌的風格。
伊科.葛尼 (1890-1937)
五首伊莉莎伯時期歌曲
No.1《奧菲斯和他的魯特琴》
No.2《淚》
No.3《綠樹蔭下》
No.4《眠》
No.5 《春》
史韶韻,女中音
孫梓浩,鋼琴
葛尼是英國少數的詩人兼作曲家。他在1911年得獎學金入讀皇家音樂會學院,在史丹福爵士門下學習作曲。他的同門繼有彿漢威廉士、賀爾司特及愛爾蘭。雖然葛尼天賦過人,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加上長期受精神衰弱困擾,使他未能盡展所長。他在四十七歲在達福市的精神病院逝世。
雖然葛尼存世的作品為數不多,但他的五首伊麗莎白時期歌曲卻是廣為傳頌。葛尼把這套作品題獻給他的一位兒時友伴愛美‧亨特。樂曲成於1913至1914年間,是葛尼學生時代的創作。五首之中,有兩首源出莎劇,其他三首分別取代自同時的詩人費爾查(《眠》)、納殊(《春》)及無名氏的作品(《淚》)。
葛尼一方面繼承了英國歌曲中「襯字」的傳統,另一方面在音樂語言上另闢蹊徑。《奧菲斯和他的魯特琴》一曲中利用鋼琴模仿魯特琴的聲音,但旋律部份則與伴奏形成錯落的對位效果。整首樂曲完結在本位,以嬝嬝餘音突顯「死亡」一字。《綠樹蔭下》和《春》可說是輕快的姊妹作。它們與沉重的《淚》和《眠》形成強烈對比。前者的伴奏部份營造出混沌的氣氛,下行的旋律不但象徵掉下的眼淚,更隱含哀悼的寓意。後者以微顫的伴奏象徵沉眠中的微弱氣息,可是降B小調的凄涼聲音卻隱喻了長眠不起的意思。
傑魯特.芬茲 (1901-1956)
聯篇歌曲《讓我們獻上花環》,作品18
No.1《來吧,死神》
No.2《思維婭是誰》
No.3《再也毋懼驕陽熾熱》
No.4《我的情人啊》
No.5《情人和他的姑娘》
林俊,男中音
鄭慧初,鋼琴
芬茲有別於其他英國作曲家的地方,在於他並未有就讀於音樂學院。可是,這不但沒有為他的發展帶來障礙,反而使他的音樂更具個人風格。芬茲的才華在1930年獲得皇家音樂學院肯定,並委以教席。芬茲在創作上深受葛尼及彿漢威廉士影響。他早在已1920年聽過葛尼《眠》一曲以後,便矢志把葛尼的詩集和音樂重新整理、出版,讓大眾能認識這位殞落的天才。芬茲的聯篇歌曲《讓我們獻上花環》取材自莎士比亞劇作的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完成,並於1942年10月12日首演。首演當日適逢彿漢威廉士的七十歲生日,所以芬茲就把作品題獻給這位前輩。
《來吧,死神》一曲利用了傳統輓歌中常用的下行低音旋律,這手法早見於普賽爾著名的詠嘆調《當我下葬時》。伴奏部份模仿喪鐘的聲音使音樂更添傷感氣氛。《思維婭是誰》一曲輕巧愉悅,歌詞末句也就是這套作品的標題的出處。《再也毋懼驕陽熾熱》一曲配上如聖詠的伴奏,讓樂曲呈現葬禮儀式中的莊嚴氣氛。芬茲自己表示《我的情人啊!》一首的,他刻意仿傚中世紀游唱詩人隨心即興的風格。最後一曲《情人和他的姑娘》中田園、春天和年輕戀人等主題,配上優閒、瑯瑯上口的旋律,可謂英式歌曲的典範。
羅渣‧奎爾特 (1877-1953)
五首莎士比亞歌曲,作品23
No.1《再也毋懼驕陽熾熱》
No.2《綠樹蔭下》
No.3《情人和他的姑娘》
No.4《忘掉那雙唇》
No.5《哎呀,下雨又颳風》
連皓忻,女中音
甘穎昶,鋼琴
奎爾特出身於望族之家,所以他能夠入讀歷史悠久的易通書院,並於法蘭克福音樂學院進修。他在留學德國時,與葛仁傑同窗。回國後,奎爾特全力投入歌曲創作,他的作品超過百首。奎爾特的音樂風格並不艱澀難道動,旋律悅耳而富有張力。加上他對文字及音樂節奏的精準拿捏,因此無須以技巧招徠,仍然廣受歌唱家及普羅聽眾愛戴。
奎爾特的五首莎士比亞歌曲創作於1921年。他的《再也毋懼驕陽熾熱》再一次利用下行的選律點出輓歌的寓意。他的歌曲表現的情緒是平和多於悲慟。《綠樹蔭下》一曲洋溢樸實的田園風味,模仿號角聲的吶喊令樂曲生動活潑。《情人和他的姑娘》一曲雖用段體式創作,但奎爾特細膩地為每一段落潤飾,使戀人穿梭田野間的畫面活現。《忘掉那雙唇》一改之前的民謠風格,利用非常浪漫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失落所愛的五味雜陳。《哎呀,下雨又颳風》一曲輕鬆逗趣,樂曲最後的鋼琴獨奏隱隱透出二十年代歌廳音樂的味道。
威夫‧佛漢威廉士 (1872-1958)
三首莎士比亞歌曲
《楊柳歌》
《來吧,死神》
《我的情人啊》
甘穎昶,鋼琴
甘穎昶,鋼琴
史韶韻,女中音
連皓忻,女中音
柯大衛,男高音
林俊,男中音
佛漢威廉士於1890年入讀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先後師隨派利爵士以及史丹福爵士研習作曲。其後於1910 年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佛漢威廉士雖已年屆四十一, 但仍堅持投身前綫工作,服役於皇家醫療部隊。
雖然佛漢威廉士以他的交響樂作品及整理英國民謠聞名,但是他英國合唱曲目的貢獻也不遑多讓。他在1906 年編輯了英國聖詠集,又於先後1925年及1928年編輯及整理其他教會用歌集。
他的無伴奏合唱作品《楊柳歌》及《我的情人啊》始作於1891年,並於1913年出版。 這兩首作品均以段體式創作,風格上以一音一字為主,可見佛漢威廉士對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如莫利、百特及泰利斯等人致敬。《來吧,死神》成於1909 年,在曲風上明顯有別於前兩首。佛漢威廉士參考了十七世紀意大利牧歌的五聲部制式,廣泛在聲部之間採用模及對位寫法,不論在創作概念和手法上都流露出蒙台威爾第的影響。
「曲目簡介」由杜淑芝提供。
藝術家
曲目簡介
「曲目簡介」附錄於「曲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