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年代
詩中樂韻系列之二
地點:香港大會堂 劇院
日期:1/7/2012 (日) 8PM

十八世紀末,歐洲一連串的政治及社會動盪引起了廣泛的迴響,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誕生。這種新的思維強調個人的創造力及表現力,而不拘泥於既定的模範或格式,影響尤其易見於藝術創作。在西方音樂領域上,浪漫主義分別彰顯於舊有樂種(如歌劇、交響曲及室樂)以及十九世紀出現的樂種(如標題音樂及藝術歌曲)。透過舒伯特和舒曼的藝術歌曲,兩位作曲家均成功地證明了這個樂種能夠以短少篇幅達致抒情和引發聯想的效果,感染力比起大型的交響樂作品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再者,藝術歌曲亦是浪漫時期當中唯一跨越了地理及文化界限,被各地作曲家普遍採納的樂種。
法國作曲家白遼士以的交響樂曲以超奇想像力及精妙的配器技巧見稱。他的藝術歌曲卻又出奇地委婉細膩, 兩者各顯浪漫時期的極端特色。其後佛瑞致力創作藝術歌曲,簡潔平實的樂風不但奠定了他在法國藝術歌曲的領導地位,他的作品亦影響了後繼的德布西以及韓爾等人。
在奧地利境內,舒伯特及舒曼的創作遺產分別由布拉姆斯及胡夫所承傳。前者樂風內斂抒情,後者即傾向在曲式及和聲上的創新。兩人的作品都各自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
此外,中歐及東歐的作曲家亦參考了德國藝術歌曲的藍本,揉合自己的文化背景進行創作。德伏札克以捷克方言和傳統音樂元素入樂,使他的藝術歌曲別具一格。雖然柴可夫斯基的歌曲鮮有俄國民族音樂的影子,但歌曲中深沉的形象、鋼琴與人聲的配搭、以至字裡行間行間留白的匠心,都讓柴氏的歌曲有着獨一無二的面貌。
曲目
白遼士 (1803-1869)
《夜之二重唱》
《自由五度卡農曲》
《哭吧,可憐的歌莉特》
《海倫》
《早禱》
林穎穎,女高音
鄺勵齡,女高音
傅嘉聰,鋼琴
年輕的白遼士初到巴黎的時候,曾經在劇院的合唱團賺取生計,更加當過結他教師。不用工作的時候,白遼士就流連於巴黎歌劇院,最愛埋首抄寫葛魯克和士邦天尼的樂譜。這些早年的學習成果都可見於白遼士於1822年至1829年所寫的二重唱曲目中。
《夜之二重唱》及《自由五度卡農曲》都以夜晚的魅力為主題,前者最初以結他伴奏,後者則以卡農的模仿手法寫成。
《哭吧,可憐的歌莉特》當中歌者以溫婉的歌聲安撫失戀的少女歌莉特。《海倫》則是模仿民謠風格,敘述鄉間少女海倫得到家世顯赫的愛人青睞,搖身一變為皇后的故事。《早禱》原文為長篇詩,白遼士選取其中段落入樂。 歌曲中所描繪的形象及音樂的表現手法都充滿童真。
德伏札克 (1841-1904)
《啊,我們未能結果的愛情》(作品83,第1首)
《你那甜美的雙眸》(作品83,第7首)
《我的歌》(作品55,第1首)
《母親教我的歌》(作品55,第4首)
《不為籠中鳥》(作品55,第7首)
林穎穎,女高音
伍盛中,鋼琴
德伏札克作品83當中的八首情歌,其實早在1865年寫成,收錄在一套名為《柏樹》的聯篇歌曲內,不過作曲家在1888年才重新編輯出版。這些歌曲印証了德伏札克年少時對約瑟芬拿‧沙瑪哥娃(也就是德氏髮妻的姊姊)埋藏於心裡的傾慕,好比一封封沒有寄出的情書。《啊,我們無法結果的愛情》正好唱出了無法如願的戀愛的痛楚,而《你那甜美的雙眸》則道出默默等待意中人垂青的渴求。
另外,三首選自《吉卜賽歌曲》的作品中,要數《母親教我的歌》最為人熟悉。該套歌曲成於1880年,內容主要描寫吉卜賽人浪跡天涯、敢愛敢恨、不受束縛的特性。《我的歌》描述吉卜賽人在旅途上放歌抒懷,而《不為籠中鳥》就表達了這個民族不奢求富貴,崇尚自由的天性。
胡夫 (1860-1903)
《遠足》
《隔》
《男孩與蜜蜂》
《捕鼠人》
陳永,男高音
趙曉菁,鋼琴
奧藉斯洛文尼亞裔作曲家胡夫一生創作了超過三百首藝術歌曲。胡夫對於和聲的大膽嘗試讓他在藝術歌曲上成功建立個人風格,同時開展了新的藝術層次。
1888年,胡夫自他最鍾愛的詩人莫歷奇的作品中取材,單在二月至四月期間就寫成了三十七首歌曲。這套曲集(合共五十三首作品)見證了胡夫創作生涯的顛峰。
《遠足》、《隔》及《男孩與蜜蜂》三首均出自《莫歷奇歌集》。《遠足》(第10首)描寫晨起郊遊的豁然開朗與《隔》(第12首)一曲中的消極避世態度形成強烈對比。《男孩與蜜蜂》(第2首)講述少年人向蜜蜂探問愛人的心意,卻赫然發現對方只知蜜糖的甜美,並未渴嚐戀愛滋味。
《捕鼠人》取材自歌德的詩作,成於1890年。歌曲的題材源自歐洲中世紀廣泛流傳的魔笛手傳說。捕鼠人利用娓娓笛聲杜絕鼠患表面看似善類,事實上他卻是拐帶小孩和俘虜民女的壞東西。
佛瑞 (1845-1924)
《月光曲》(作品46,第2首)
《搖籃》(作品23,第1首)
《曼陀林》(作品58,第1首)
《囚牢》(作品83,第1首)
《夢醒以後》(作品7,第1首)
曾宇軒,男中音
余必達,鋼琴
佛瑞的五首歌曲跨越了二十年的創作光景,也証明了他在法國藝術歌曲舉足輕重的地位。《月光曲》、《曼陀林》及《囚牢》三首均取材自魏爾倫的詩作。其中前兩首亦被德布西選用,而最後一首亦見於韓爾的作品中。佛瑞與後輩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夠掌握歌曲中某一形象或主題,然後利用最簡潔的手法,精確而樸實地透過音樂來表達。《月光曲》原文有小調一語,佛瑞也就以小調為歌曲背景。《曼陀林》利用鋼琴模仿樂師撥弄琴弦,輕柔的歌聲則營造出威尼斯夏夜涼風輕拂的感覺。《囚牢》一曲開始時看似平靜,但末段兩句卻強烈地道出被幽禁的人的悲慟。
至於《夢醒以後》和《搖籃》兩首,則呈現了佛瑞歌曲中常見淡淡的哀戚。前者唱出所愛的人隨夢境消逝的悲傷,後者述說男孩長大以後,為着生計離開母親遠航的無奈。
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為何玫瑰都這樣蒼白?》(作品6,第5首)
《孤獨的心》(作品6,第6首)
《搖籃曲》(作品16,第首)
《我不就是寸草?》(作品47,第7首)
《又再如以往的孤單》(作品73,第6首)
鄺勵齡,女高音
伍盛中,鋼琴
柴可夫斯基在1869年至1893年間創作了超過百首俄國歌曲,他的聲樂作品貫徹了他的作曲生涯,當中大部分的樂曲均以六首或以上一套面世。
《為何玫瑰都這樣蒼白?》和《孤獨的心》都是早期的作品。前者取材自海涅的詩作,表現出失戀者驟覺一切事物都黯然失色。後者以歌德詩歌為題,強烈地表現與愛人分別後孓然一身的孤寂。
《搖籃曲》也不脫柴氏歌曲濃重的憂鬱感。歌曲的對象隱喻已長眠的幼兒,由太陽、風和鷹而非母親來守護,實際上是一厥輓歌而非搖籃曲。
《我不就是寸草?》是一個年輕姑娘的心酸故事。她因為父母之命被迫下嫁白髮蒼蒼的丈夫,眼看青春被白白地扼殺,唯有嘆息自己恰似寸草和野花卑賤。
《又再如以往的孤單》是柴氏死前完成的作品。當中的失落無望也正是作曲家的自白。
布拉姆斯 (1833-1897)
《愛的蹊徑》(作品31,第3首)
《問》(作品64,第3首)
《渴望》(作品112,第1首)
《晚上》(作品112,第2首)
《可愛的小燕子》(作品112,第6首)
林穎穎,女高音
陳永,男高音
傅嘉聰,鋼琴
鄺勵齡,女高音
曾宇軒,男中音
布拉姆斯早年經常擔任漢堡及鄰近城市的合唱團指揮。1860年更獲委任為維也納合唱學院的音樂總監,終生與合唱作品結緣。他自1859年至1891年一共寫下超過六十首鋼琴伴奏的四部混聲合唱作品。樂曲的產量堪與他的藝術歌曲互相輝映。
《愛的蹊徑》成於1864年,歌曲描寫情人踏着焦急的步履趕赴約會。《問》寫於1874年,歌曲以三問一答形式唱出,藉對答來表現墮入愛河的人的忐忑心情。其餘三首作品均出自布氏的晚年創作。《渴望》和《晚上》寫於1888年。前者訴說與愛人分隔異地之苦,後者描寫因為思念而輾轉難眠的折騰。《可愛的小燕子》則來自1891年的四首吉卜賽歌曲。歌曲藉燕子傳達對遠方情人的相思,意境較之前兩首明朗。
「曲目簡介」由杜淑芝提供。
藝術家
曲目簡介
「曲目簡介」附錄於「曲目」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