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scription
《波希米亞生涯》
四幕歌劇 | 作曲:普契尼 文本:依力卡及佐科沙 原著小說:穆謝
8/12 (五), 8PM
9/12 (六), 8PM
10/12 (日), 2PM & 8PM
設有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士半價優惠 (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集體購票優惠:每次購買正價門票十至十九張可獲八折;二十張或以上可獲七折。
購買每張門票,只可享有上述其中一項購票優惠,請於購票時通知票務人員。
節目長約兩小時三十分鐘
意大利文演唱,附中英文字幕

劇情大綱
第一幕
在塞維爾城一個廣場旁,有一家香煙廠和一個哨站。米凱拉來到找她的愛人荷西。哨兵進行了換班儀式。接班的士兵由祖尼加中尉率領,副隊長是荷西下士。香煙廠女工出來休息,卡門也在其中,她唱了一首《哈巴奈拉舞曲》,嘲弄一群追逐她的裙下之臣。荷西對卡門視若無睹,引起了她的興趣,擲了一朵花給他。米凱拉這次找到荷西,代他母親送上一封信和一個吻。米凱拉離開後,工廠傳出一聲尖叫,原來是卡門與人打架,用刀刺傷了另一名女工,祖尼加逮捕了她,交給荷西看管。卡門唱了一首《塞桂第拉舞曲》,哄誘荷西放了她。結果,荷西給送進了監牢 。
第二幕
在城郊的小酒館裡,卡門與一群女友唱歌跳舞,娛樂祖尼加和其他士兵。名氣響噹噹的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簇擁人群的歡呼聲中到來。他唱了一首《鬥牛勇士之歌》,帶著一群擁躉繼續慶祝。卡門與吉卜賽走私販子商量怎樣引開士兵的注意,繼續運送私貨。這時剛出獄的荷西進來了,卡門哄誘他違抗召喚士兵回營的號聲。荷西坦言愛上了她,但不肯做逃兵。祖尼加這時又重返酒館,想與卡門共度一夜。荷西與他打了一場。荷西再無選擇,只好加入走私販子行列。
第三幕
在山中,走私販子預備分發走私貨物。荷西這時才認識到卡門本性用情不專,兩人關係開始變壞。卡門與吉卜賽女友玩紙牌算命,總抽到死亡牌。埃斯卡米洛前來探望卡門,荷西大為憤怒,要跟他決鬥,幸被卡門和其他吉卜賽人阻止。埃斯卡米洛離開前,邀請眾人同去參觀他鬥牛。這時,米凱拉出現,告訴荷西他的母親病重垂危。荷西答應回去,但警告卡門,他將會回來與她廝守一生。
第四幕
在鬥牛場外,群眾興奮地歡迎鬥牛士魚貫進場。埃斯卡米洛與卡門互道愛意。卡門知道荷西守在一旁,輕蔑地向他走近,告訴他已不再愛他,決定離開他,並將荷西昔日給她的戒指除下,拋在地上。鬥牛埸內群眾為埃斯卡米洛的勝利高聲歡呼之際,荷西用刀刺死卡門,跪在她身旁痛哭。
演員
₍₁₎ 8/12, 8PM | ₍₂₎ 9/12, 8PM | ₍₃₎ 10/12, 2:30PM | ₍₄₎ 10/12, 8PM
藝術指導
節目簡介
《波希米亞生涯》隨筆
在大多數歌劇迷心目中,浦契尼的《波希米亞生涯》佔了很特別的位置,也許是第一部看的又或是第一次看到掉淚的歌劇,箇中沒有帝王將相,沒有王侯公主,也不是述說遠古某時某地發生的故事。《波希米亞生涯》是現代劇,六個主角人物是正處於尋找自我時期的年輕人,從狂飊衝動,進而成長為有責任感的成年人(有點像美國情景喜劇《Friends》,但多了意義,配樂也較佳。)浦契尼要說服我們「要相信」:相信劇中那些角色是有血有肉的,相信咪咪和魯道夫最後會大團圓結局-雖然我們知道不會。難怪這個故事被翻炒了很多遍,包括那齣得獎的音樂劇《吉屋出租》。
1851年,法國小說家亨利•穆傑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波希米亞人的生活》,把講述一群藝術家兼性情中人的幾個故事聯結起來,結集成書,大概有點半自傳的性質。故事的背景是在席捲法國以至整個歐洲的1848年革命爆發前。想到把這些故事重編,另給一個背景去敘述,很明顯浦契尼不是唯一的一個,他的朋友、以創作了《小丑情淚》聞名的作曲家雷昂卡發洛亦有這念頭,因而公開指責浦契尼偷取了他的劇本概念,導致兩人交惡。浦契尼先發制人,他的歌劇《波希米亞生涯》於1896年在意大利都靈的皇家劇院首演,由大名鼎鼎的托斯卡尼尼指揮,不到兩年已演遍了世界,由美國的紐約至埃及的阿歷大山港都曾上演。而雷昂卡發洛的作品於1897年首演,無論有多出色(事實上也的確不差),也只被視為同名之作,在世人口中只是「另一部《波希米亞生涯》」而已。
要說清楚的是,《波希米亞生涯》並不是浦契尼竄紅之作;他也不是第一次這樣與其他作曲家直接競爭,他寫於1893年的第三齣歌劇《曼儂•雷斯科》,是把馬斯奈十年前所用的故事重寫,馬斯奈那套配樂已很出色,但浦契尼的版本卻優秀得足以奠定他成為「威爾第的接班人」(蕭伯納語)。《波希米亞生涯》也為浦契尼展開創作生涯的全盛期,寫下三齣名歌劇,另兩齣是《托斯卡》和《蝴蝶夫人》。
蕭伯納曾經說過:「歌劇是當一個男高音與一個女高音要相愛時,卻被一個男中音介入阻撓了。」在《波希米亞生涯》,男高音魯道夫與繡花女工咪咪確是相愛的角色,但男中音,即畫家馬賽洛,卻是整套歌劇最惹人好感的角色,人人都希望在患難中有個如馬賽洛那樣的朋友。劇中的另一個女高音-風騷潑辣的慕塞塔,也不是「小三」。她不錯令馬賽洛受盡折磨,卻絕對不是如她為咪咪祈禱時形容自己那麼「不值得原諒」,實情完全相反。
這劇的配角也塑造得很完整:音樂家桑納德應一個古怪的英國人要求替他的鸚鵡唱歌,再毒死那隻鸚鵡,於是為幾位藝術家同伴爭取到一餐飯錢,讓大家可以外出吃聖誕大餐。哲學家哥連尼在最後一幕要拿自己的舊外衣去典當,浦契尼為他寫了一首可說是歌劇中最動人的男低音經典歌曲,讓他與它依依告別。
浦契尼的音樂,不用說確是無人能及的,你不用明白台上唱些什麼,已經能夠聽出音樂要傳遞的含意。不單這樣,浦契尼還可以令你與劇中人感同身受,因為他對日常生活小節觀察入微:蠟燭會被一陣穿堂風吹熄;鎖匙會丟失;兩人的手在黑暗中相握時愛意會萌生;愛侶吵架後會和好;人餓得沒飯吃時會把衣物典當掉……,這些小節塑造出活生生的、就像我們身邊認識的或是想去認識的人。
《波希米亞生涯》是齣悲劇-唉,又怎會不是呢?內裡的段段悠長愛情讚歌,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抒情動人的。不過浦契尼明白生命即使是荒謬卻也同樣是美麗,生命也許充滿悲情,但是他也加進了不少滑稽情節:例如這群藝術家兼性情中人對他們的房東班內耍詭計那段,縱使房東貪婪成性,到最後我們都有點同情他了;又例如已諳人情世故的女孩慕塞塔,把她那群窮藝術家朋友的賬單塞給正在追求她的老色迷阿錢多羅時,我們在哄笑之餘也會可憐他,那到底是昂貴得大家吃不起的夢梅餐廳啊!
歌詞在《波希米亞生涯》甚為重要。也許是因為主角是詩人,劇中充滿押韻、抑揚頓錯的句子,不時流露濃濃的詩意。最好的傷別離例子,莫過於魯道夫告訴垂死的咪咪說她美得像朝陽時,咪咪說:「你用錯比喻了,應該是夕陽。」浦契尼用優雅、同情、幽默、充滿人性的手法描繪這一群平凡人,因為那親切感,令觀眾覺得這些是活在我們身邊的人物。曾經愛過或者盼望過愛情的人,看完這齣歌劇後,沒有不受感動的。縱使(也可說正因為)《波希米亞生涯》以悲劇收場,我們才更感受到活著是多麼美好。
Peter Gordon 文,KCL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