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六秀士音樂精選

「六秀士」: 法國二戰年間的初生之犢
1917年,六位年輕的作曲家在女高音巴多莉安排的音樂會上各展所長。這五男一女均是薩提的門生,而薩提給他們取了「新秀」這個雅號。他們當中包括了音樂天才奧力克和泰雅菲;同樣有小提琴背景的米堯和奧涅克:前者有猶太裔血統,至於後者則原籍瑞士。這四人在1913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為同窗,亦種下日後深厚的友誼。另外的兩人都以自學取修音樂,他們分別是內斂嚴肅的老大杜希和玩世不恭的老么浦朗克。雖然兩人在性格上南轅北轍,但他們在政治上都非常立場鮮明,敢言無畏。
在薩提的牽缐下,「新秀」們在1917至1919年躍身成為巴黎藝文界的新寵,也是各個文藝熱點的常客。而他們的交際圈子中,又以多才多藝的確圖最為活躍。確圖認為法國音樂必須打破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還有擺脫德布西的朦朧主義才能有出路。確圖的理念與「新秀」們勇於挑戰傳統,建立個人風格的意願不謀而合。結果在確圖的落力推廣下,「六秀士」正式於1920年初打響名堂。他們的新名字是藝評人哥列特的得意健作。
然而,六秀士當中,其實存在不少隱憂。音樂上的不同取令杜希於1920年脱隊,他們真正合作的作品僅有一首,可以説是「名存實亡」。其後奧涅格亦因為與確圖的分歧脱難「六秀士」。二戰迫使米堯移居美國,並在當地任教;泰雅菲則於二戰尾聲才回流法國。隨着戰爭結束,「六秀士」亦無復當年。
不過,六位作曲家在困難的情況下繼續互相支持、互相賞惜。今晚音樂會則透過鋼琴作品、藝術歌曲和管樂室樂作品來展現了「六秀士」「和而不同」的特色,並且讓觀眾有機會重新認識「六秀士」的作品。
曲目
六秀士鋼琴曲集 (1920)
奧力克:前奏曲
杜希:無詞曲
奧涅格:塞拉班德舞曲
米堯:馬厝卡舞曲
浦朗克:圓舞曲
泰雅菲:牧歌
查海倫, 鋼琴; 施敏倫, 鋼琴
雖然確圖在早期推廣六秀士的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可是六位作曲家真正合作例子卻是絕無僅有。唯一能夠讓人聽盡六人的同異之處,亦只有1920年面世的鋼琴曲集。
這套曲集收錄了六人在1914至1919年間所作的鋼琴小品。每首作品的篇幅都不過三頁。奧力克的前奏曲題獻對象子虛烏有,樂曲幽默帶剌,貫徹六秀士和確圖的初衷。不過樂曲當中意外閃現德布西《棕髮少女》的影子。
杜希和奧涅格的作品取德布西之朦朧,而捨薩提的清透。前者驟聽甚似德布西《沉在水中的教堂》,後者在和聲運用上更是與德布西的《薩拉班德舞曲》出奇地相似。
米堯的作品可說是六首裡面最新穎的。樂曲雖然以十九世紀興起的馬厝卡舞曲為標題,但除了標題以外,從旋律、和聲、鋼琴技法而言,都是二十世紀的紋理。
浦朗克的《圓舞曲》同樣出人意表。樂曲不單沒有巴黎歌廳的浮華,甚至可以說有點土頭土腦的笨拙。至於泰雅菲的牧歌則貫徹她的清新風格,利用不常見的節奏組合來製造帶有童趣的音樂。
浦朗克 (1899-1963) :雙簧管、巴松管和鋼琴三重奏 (1926)
I. 緩板 – 急板
II. 稍快的行板
III. 迴旋曲:非常活潑
汪楚萍, 雙簧管; 梁德穎, 巴松管; 施敏倫, 鋼琴
浦朗克在1926年完成這首作品,並題獻給旅居巴黎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他們在1918年透過鋼琴家韋恩斯認識,因而惺惺相惜。這首三重奏非常受浦朗克重視,因為作品證明了他在室樂創作的才華,亦奠定了他在法國管樂室樂作品的尊崇地位。
浦朗克曾經如此解讀這首作品:「我在第一樂章參考了海頓的快板樂章的格式,而第三樂則是以聖桑第二鋼琴協奏曲的諧謔曲為藍本。拉威爾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事實上,他自己也經常利用這個方法創作。」雖然浦朗克並未有為慢板樂章 下註腳,不過從管樂部份的配搭,以及鋼琴伴奏採用的古典式風格,不難聽出莫扎特歌劇二重喝的神髓。樂曲由作曲家本人聯同法國當代知名的拉摩列雙簧管演奏家及巴松管演奏家達林首演,其後三人再次以錄音形成合作演出。
六秀士歌曲選段
泰雅菲:「世上最荒唐的謊言」選自《六首法國歌曲》(1917)
杜希:「跳蚤」和「草蜢」選自《動物詩集》(1929)
奧涅格:「秋」選自《六首阿波利奈爾歌曲》(1920)
奧力克: 「船」選自《字母集》(1919)
浦朗克:愛的小徑 (1940)
吳倩暉, 女高音; 黃歷琛, 鋼琴
泰雅菲的聯篇歌曲取材自十六、七世紀的法國詩歌,內容圍繞自古以來 「窕窈淑女、君子好逑」的話題。「世上最荒唐的謊言」出自伏泰爾手筆。泰雅菲搖籃曲風格來揭示謊言背後的深情告白。
阿波利奈爾的《動物詩集》分別為浦朗克和杜希採用。雖然以前者的版本最為人所知,但杜希的版本亦別有趣味。「跳蚤」平淡中帶點狡黠,而「草蜢」則有民歌的粗淺。
雖然同為阿波利奈爾的作品,奧涅格筆下的「秋」卻是另一番景象。鋼琴的引子為歌曲營造沉重蕭剎的氣氛。作曲家利用飄忽的聲樂音份,刻劃農民在大霧中乍現的景象。
奧力克最廣為人知的歌曲大概要數《紅磨坊》電影中的插曲「你心在何處?」事實上,六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亦曾經出現粤語版本。奧力克的「船」正好帶有探戈和圓舞曲的影子,似乎預告了作曲家在流行音樂方面的天賦。
浦朗克的《愛的小徑》原本為法國女藝人布蘭棠。歌曲的旋律非常甜討好,所以能夠跨越古典與流行的界線,成為演唱會的歷久不衰的曲目。
奧力克 (1899-1983):雙簧管、單簧管和巴松管三重奏 (1938)
決斷的
浪漫曲
終曲
汪楚萍, 雙簧管; 方曉佳, 單簧管; 梁德穎, 巴松管
奧力克在1938年寫成這首三重奏,樂曲呈現出作曲家典型的幽默、鋒利風格。第一樂章的主題在三件樂器間熙來攘往,仿彿一個熨手山芋。然後一切突然緩和下來,正當聽眾以為可以稍息的時候,詼謔的主題突然出現,教人措手不及。
第二樂章把三件樂器二分組合,輪流奏出優雅、帶有田園氣息的旋律。
最後的樂章由一個圓舞曲主題展開。旋律一直不住翻滾躍。正當音樂開始放緩,以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冷不防它又回過頭給你做鬼臉,才得意洋洋的消失。
泰雅菲(1892–1983):《戶外遊戲》雙鋼琴組曲 (1917)
紙牌遊戲
捉迷藏
查海倫, 鋼琴; 施敏倫, 鋼琴
泰雅菲在1917年寫成了清新的《戶外遊戲》,在一次排練時被薩提無意中發掘。薩提對泰雅菲十分賞析,更稱她為自己在「音樂上的女兒」,並把泰雅菲招攬到他的門下。
這首雙鋼琴組曲由兩個簡潔的樂章組成,分別題獻給女鋼琴家邁耶和美亞露域治。據泰雅菲自己表示,第一樂章其實是一首「晨歌」,音樂透出仿如民歌的樸絀。然而結尾的不協調音則是為素雅的音樂薄薄添上色彩。第二樂章則展現了泰雅菲 典型的活潑風格。而看似漫不經心的樂章,其實隱藏了平衡有緻的結構和精心安排的音樂動機。結尾的和弦在碰撞中製造出一點耐人尋味的氣氛。泰雅菲其後為首作品改編管弦樂版本,在1926年由波士頓管弦樂團演出。
杜希 (1888-1979):為雙簧管、單簧管和巴松管而寫的嬉遊曲(1967)
快板
緩板
非常快板
汪楚萍, 雙簧管; 方曉佳, 單簧管; 梁德穎, 巴松管
杜希以97歲 高齡寫成了他唯一管樂三重奏作品。第一樂章先由單簧管奏出一個懷舊的旋律,隨後分別由雙簧管和巴松管呼應。樂曲中段以雙簧管領奏,其餘樂器漸次加入,推進至一個齊奏的高潮。最後由巴松管展開結尾的樂段。
雙簧管在巴松管烘托下,奏出哀傷的第二樂章主題,之後再由其餘樂器引伸發展。整個樂章在簡潔和繁複之間取得詭異的平衡。
第三樂章在一連串的顫音和亢奮的氣氛下展開。杜希在樂曲中段別出心栽地凸顯三件樂器的獨特音色。整首樂曲在不加修飾的和弦下結束,予人模仿文藝復興風格的印象,這跟作曲家和聽眾身處的時代頗有距離感。
奧力克:雙鋼琴組曲(1953-1955)
查海倫, 鋼琴; 施敏倫, 鋼琴
六秀士的成員的鋼琴獨奏和雙鋼琴作品當中,以奧力克的數量最少。他在雙鋼琴類別的代表作品要數是成於1926年的《五首短歌》與及1954年的《圓舞曲》。至於1949年寫成的《雙鋼琴組曲》,可以説是奧力克以至六秀士衆多作品中的遺珠。
奧力克的《雙鋼琴組曲》在創作理念上受巴赫獨奏組曲影響。奧力克的樂曲雖然精簡,但這首作品在結構上和演奏難度上都隱含了對巴赫的致意。
值得一提的是,奧力克把這首拿點前衞色彩的作品題獻給當時在巴黎極具名氣的平面設計師卡山德納。他的廣告設計在巴黎隨處可見,最為人熟悉的要數他在六十年代為聖羅蘭時裝公司設計的商標。
第一樂章由一個急速但帶有強烈語氣的片段展開。奧力克在這個短篇樂章內融合 了馬戲音樂、爵士樂、二十世紀當代音樂的風格,甚至偶爾滲透出史達拉汶斯基和拉威爾兩人南轅北轍的音效。第二樂章以一個仿葬禮進行曲的樂段為中心,以首尾 呼應的仿藍調段落映襯。音樂整體呈現薩提著名的。第三樂章反映了奧力克擬古的用心:樂曲的主題動機以賦格曲的模式演變,貫穿整個樂章,之前兩個樂章的片段也在此閃現,充分表現奥力克對音樂結構和前衛風格結構的駕駁能力,還有他對鋼琴技巧的全面掌握。
米堯 (1892-1974):《四首朗薩特歌由》
致水泉
致愛神
别吵了,燕子
願神保佑,我忠誠的信差
吳倩暉, 女高音; 黃歷琛, 鋼琴
米堯在1941 年受旅美法籍花腔女高音莉莉‧龐思委託,寫成了取材於法國文藝復興詩人朗薩特作品的聯篇歌曲。作品於翌年由在紐約的酒店首演。米堯其後改編了管弦樂版本,更破例地在樂團加入薩克管。
米堯所選取的詩篇去都圍繞愛情和季節景象的題材。由於歌曲為的音域和聲音特色而設計,聲樂部份一直保持高亢,同時亦需要靈活而精確地應付花腔的樂段,所以非常講求演唱者的技術控的。
「致水泉」是一首圓舞曲,跟「致愛神」同為三段式體栽。前者穏健跳脱;後者則游移不定,正如誤中愛神之箭的人一樣,終日輾轉反側、心神彷彿。第三首「別吵了,燕子」出奇地帶着巴西音樂的影子。聲樂部分以輕巧婉轉的旋律和仿似急口令的唱法相映成趣。最後一首「願神保佑,我忠誠的信差」則以段體式寫成的春之讚歌,透過綻放的百花和各式各樣的蟲鳥來表現春回大地為人們帶來的喜悅和生氣。
六秀士歌曲選段
浦朗克:愛的小徑
吳倩暉, 女高音; 黃歷琛, 鋼琴
浦朗克的《愛的小徑》原本為法國女藝人布蘭棠。歌曲的旋律非常甜討好,所以能夠跨越古典與流行的界線,成為演唱會的歷久不衰的曲目。
奧涅洛 (1892-1955) :單簧管與鋼琴小奏鳴曲 (1922)
I. 中板
II. 穩健的緩板
III. 節奏鮮明的快板
方曉佳, 單簧管; 查海倫, 鋼琴
奧涅格的單簧管與鋼琴小奏鳴曲在1923年由法國單簧管大師賈古沙在紐約首演,作曲家另外把單簧管部分改編給大提琴演奏。事實上,奧涅格的作品開創了六秀士創作同類作品的先例。米堯和浦朗克分別在1927年 和 1962年完成單簧管奏鳴曲;前者由賈古沙首演,後者則由美國一代單簧管大師古特曼委約創作和演出。
第一樂章由單簧管奏出神秘的主題,中間的仿賦格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第二樂章的旋律逐漸攀升,營造出一種飄渺無定的氣氛。最後的樂章一反之前的克制,大量運用模仿二十年代在巴黎街知巷聞的爵士單簧管聲音。
米堯:「膽小鬼」鋼琴組曲,作品165b (1937)
I. 快板
II. 中板
III. 巴西風格的森巴舞曲
查海倫, 鋼琴; 施敏倫, 鋼琴
這雙四手聯彈的作品分為三個樂章,於193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由兩位知名女鋼琴家邁耶和楊可維契首演。米堯翌年與邁耶灌錄這首作品,作曲家亦另外分別改編了單簧管和薩克管及鋼琴的版本。
樂曲標題取材自義大利傳統即興喜劇的丑角史嘉拉茉殊。這角色的一般設定為西班牙船長,性格貪便宜、愛吹牛,好女色、卻極之膽小,經常到處招搖闖禍,但能夠借助小聰明和運氣化險為夷。
第一樂章包含兩個對比鮮明的主題,一個是輕挑的切分音為主,另一個則是結巴的連奏重覆音,仿彿代表史嘉拉茉殊的矛盾個性。第二樂章是一首充滿田園氣息的情歌,由兩個聲部互相對答。第三樂章則是最為人熟悉的森巴舞曲。樂章以獨特的森巴節奏展開,而當中間奏的部分,把巴西晚風中樹影搖曳,遠處傳來清脆敲擊樂聲音的場景繪形繪聲地呈現。
「曲目簡介」由杜淑芝提供。
藝術家
曲目簡介
「曲目簡介」附錄於「曲目」欄。